新华网呼和浩特9月5日电(石毅)“我这一辈子只想做好一件事,就是完成爷爷和阿爸交给我的任务,守好边!”身着藏蓝色蒙古袍的图门提高了嗓门,用右手指着窗前的桌子,一脸严肃地说。

  桌上摆放着一张黑白照片,照片里图门的爷爷身着蒙古袍,正在边境骑马巡逻。“从爷爷到阿爸,再到我,我们一家三代都是护边员。”图门的脸上泛起笑容。

  图门家世代居住的内蒙古新巴尔虎右旗草原,地处中俄蒙三国交界处,边境线长515.4公里,图门家离中蒙界湖贝尔湖只有500米。

  57岁的图门面庞黝黑、身形健壮,看起来憨厚朴实,浑身散发着一股韧劲。作为新巴尔虎右旗贝尔苏木贝尔嘎查牧民,他和51岁的妻子索丽都是共产党员,也都是贝尔嘎查边境线上的“护边员”。在近一个世纪的时间里,图门家三代接力守护着由8块界碑连成、长达60多公里的边境管段,累计巡边里程超10万公里。

  “这是爷爷的岗哨,这是爸爸的岗哨,这是我的岗哨……”站在院子里,顺着图门手指的方向望去,并排矗立着3座建筑风格各异的岗哨,分别是其三代人作为牧民护边员观察和瞭望边境的岗哨。

  图门的爷爷巴日哈萨巴达是当地最早一批入党的牧民。当时,中蒙边界的巡边任务重,巴日哈萨巴达作为党员代表,主动提出加入了护边队伍。此后,越来越多的蒙古族群众陆续成为护边员,在边境一线义务巡逻。

  1939年5月,诺门罕战役爆发,巴日哈萨巴达和当地牧民加入抗日武装。战役结束后,一起参战的牧民告诉图门的父亲希日胡:“你阿爸在战斗中牺牲了。”

  于是,为祖国护边的担子正式落到图门父亲的肩上。而爷爷临行前留给父亲“一定要守好这片草原”的话,从此成为家训。

  1985年图门刚满18岁,他骑马到20公里外的苏木报名参加民兵选拔。次年,图门以马上射击5发全中的成绩获得民兵比武第一名,被选拔入伍,并在服役期间荣立个人三等功。

  上世纪90年代,退伍后的图门放弃到城市工作的机会,从年迈的父亲手中接过守边重任,当了一名“不穿军装的边防战士”,成为家中第三代“护边员”。

  自从当上护边员,图门的生活就不再是只有自己的小家,大多数时间在为“大家”的事儿忙碌。妻子生病的时候、孩子开家长会的时候,他都不在身边,“两边的事情,肯定会有一边照顾不到的时候。”图门说。

  2017年,图门家被新巴尔虎右旗评选为“北疆红色堡垒户”,在旗委、旗政府的支持指导下,担负起配合党组织做好思想筑边、组织固边、富民兴边、帮扶强边、共建稳边工作。

  “一个人干好不算好,大家都做好了,边境才能稳固。”作为北疆红色堡垒户,图门在完成巡边任务之余,最常做的事情就是策马往返于各个戍边点位,为新入职的护边员讲解守边护边技能和注意事项。最多的时候,他一天能把管段跑三遍。

  从石头路到柏油路,从徒步难行到策马巡边,从完全依靠人力到配备信息化装备……图门介绍,这些年国家对护边员的政策补贴和待遇不断提高。

  几十年来,图门风雨无阻,坚持每日两次巡边,他所在的边境管段从未发生过人畜越境事件,先后被内蒙古自治区和内蒙古边检总站授予“边防工作先进个人”“十大优秀护边员”“优秀共产党员”等荣誉称号。

  在图门的影响和带动下,不少牧民主动申请加入护边员队伍。在呼伦贝尔边境辖区,牧民与边防官兵、边境派出所守望相助,筑起坚固的边防线。

  “我会一直在这条路上走下去,直到我老得动不了的时候,我会像父亲一样,把护边任务交给儿子。”如今,在外地读大学的儿子和读研究生的女儿放假回来,也会担负起巡边护边的日常工作。图门希望,能把“三代护边”传承为“世代护边”。

(责任编辑:苗苏)